基础知识 电路电工 电力系统 高电压技术 安全事故 电子技术 计算机 网络通信 机械传动 油务化验 企业管理 素质教育 技能大赛 | ||||||||||||
电气设备 电机 变压器 开关电器 互感器 电容器 避雷器接地 母线绝缘子金具 二次设备 低压电器 仪器仪表 工器具 材料耗材 | ||||||||||||
电力场景 传统发电 风电场 光伏电站 储能电站 变电站 换流站 直流 架空线路 电缆线路 配电网 电力用户负荷 电力系统自动化 | ||||||||||||
电力岗位 设备制造 招标采购监造 勘测设计 安装 调试 验收运维检修 状态监测 状态评价 认证认可 质检监理 信用 电力营销 节能环保 带电作业 概预决算 | ||||||||||||
核心模块 术语 标准 定律公式 教育培训 人才测评 人才招聘交流 技术服务 电力科普 图片视频 3D交互游戏 教学模型 电力情景剧 新闻新技术 |
立春(2月3-5日) | 立春“立”是“开始”的意思,立春是天文意义上春天的开始。立春之后,万物复苏、生机勃勃,四季交替周而复始。立春期间,气温上升,日照、降雨趋于增多,对全国大多数地区来说,立春即是春天的前奏。 | ||||||
播种日期(中原): | 食用日期(中原): | 繁殖方式: | 土壤: | 水分: | 肥料: | 病虫害: | |
雨水(2月18-20日) | 雨水 01:19二十四节气 今日 雨水,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,但降雨量级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。太阳的直射点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。这时的北半球,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,气温回升较快,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开始活跃,并渐渐向北挺进;冷暖交汇形成降雨。 | ||||||
播种日期(中原): | 食用日期(中原): | 繁殖方式: | 土壤: | 水分: | 肥料: | 病虫害: | |
惊蛰(3月3-6日) |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。时至惊蛰,阳气上升、气温回暖、春雷乍动、雨水增多,万物生机盎然。 | ||||||
播种日期(中原): | 食用日期(中原): | 繁殖方式: | 土壤: | 水分: | 肥料: | 病虫害: | |
春分(3月19-22日) | 春分又称为“日中”、“日夜分”、“仲春之月”、“升分”等。 [14]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,南北半球昼夜平分。春分的意义,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,各为12小时;二是春分正当春季(立春至立夏)三个月之中,平分了春季。 | ||||||
播种日期(中原): | 食用日期(中原): | 繁殖方式: | 土壤: | 水分: | 肥料: | 病虫害: | |
韭菜 | 春播3中下旬-4上旬为主 秋播8下旬-9中旬为辅 春移栽6下旬-7上旬 秋移栽9月 | 移栽剪须 农历六月韭,臭死狗;九月韭,佛开口。最佳种植/收获时间在春秋凉爽季。黄瓜韭菜两相好,轮茬种植病虫少。 | |||||
清明(4月4-5日) | 清明后雨水增多,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。 [2-3]气候清爽温暖,草木始发新枝芽,万物开始生长,农民忙于春耕春种。 | ||||||
播种日期(中原): | 食用日期(中原): | 繁殖方式: | 土壤: | 水分: | 肥料: | 病虫害: | |
梅豆角 | 4月中、下旬定植 | 7月上旬 煮熟炒透,易中毒 煮30分钟无毒了 | 行、株距各为40厘米,每穴栽苗4株。 当株高50厘米时,留40厘米摘心,使其生侧枝, 当侧枝的叶腋生出次侧枝后再行摘心,连续4次。 采收后,见生出嫩枝仍可继续摘心。使植株呈丛生状, | 沙质土壤 | 耐旱 | 结果期追肥两次 | |
清明前后,种埯(挖穴)瓜豆。 / 清明种瓜,船装车拉。 | |||||||
谷雨(4月19-21日) | 谷雨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,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,所以,谷雨就是“雨生百谷”。谚云“谷雨前后,种瓜种豆”。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:“第一候萍始生;第二候鸣鸠拂其羽;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。”(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)谷雨后降水增多,浮萍开始生长,布谷鸟追逐鸣叫,提醒人们播种,戴胜鸟落在桑树上,养蚕即将开始。谷雨时节正值暮春,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,因此,牡丹花也被称为“谷雨花”,民间有“谷雨三朝看牡丹”的说法。 | ||||||
播种日期(中原): | 食用日期(中原): | 繁殖方式: | 土壤: | 水分: | 肥料: | 病虫害: | |
谷雨前后,种瓜点豆 | |||||||
农历三月三,倭瓜(南瓜)葫芦(西葫芦)地里钻 | |||||||
立夏(5月5-7日) | 立夏,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,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。 [4]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立夏,四月节。立字解见春。夏,假也。物至此时皆假大也。”《礼记·月令》解释立夏为:“蝼蝈鸣,蚯蚓出,王瓜生,苦菜秀。”这一时节,蛙类动物开始在田间塘畔鸣叫觅食,蚯蚓也爬出地面呼吸新鲜空气,乡间田埂的野菜日日攀长,逐渐成熟。立夏三候描述的正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。 | ||||||
播种日期(中原): | 食用日期(中原): | 繁殖方式: | 土壤: | 水分: | 肥料: | 病虫害: | |
小满(5月20-22日) | 小满气候特点为气温升高,降雨增多。南方有“小满小满,江河渐满”的说法。 [7]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四月中,小满者,物至于此小得盈满。”小满的含义即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,但还未成熟。小满三候是:一候苦菜秀,二候靡草死,三候麦秋至。此时苦菜繁茂,那些枝条细软的喜阴植物在强烈日照下枯萎,百谷进入成熟期。 | ||||||
播种日期(中原): | 食用日期(中原): | 繁殖方式: | 土壤: | 水分: | 肥料: | 病虫害: | |
芒种(6月5-7日) | 芒种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,“芒”字指麦类等作物的收获,“种”字是指谷黍类作物的播种,“芒种”二字表明一切作物都在“忙种”了,是农事最为繁忙的时节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五月节,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。” [53]02:31芒种分三候,四样习俗不能丢,老一辈的生活智慧,值得传下来!芒种节气的物候特征是:“一候螳螂生;二候鹏始鸣;三候反舌无声。”意思是,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感受到阴气初生,破壳生出小螳螂;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,感阴而鸣;相反,能够学习其他鸟鸣叫的反舌鸟,停止了鸣叫。 | ||||||
播种日期(中原): | 食用日期(中原): | 繁殖方式: | 土壤: | 水分: | 肥料: | 病虫害: | |
夏至(6月21-22日) | 夏至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,几乎直射北回归线,此时,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,且越往北越长中国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“时”,一般头时3天,中时5天,末时7天。这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,日照充足,作物生长很快。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,有“夏至雨点值千金”之说。 [56]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:“一候鹿角解;二候蝉始鸣;三候半夏生。”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。三伏天: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时段,三伏有初伏、中伏和末伏之分。每年自夏至日起第三个庚日为初伏(也叫头伏)、第四个庚日为中伏,立秋日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,合起来称为“三伏”。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,所以初伏、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。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(初伏)出现的迟早不同,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。 | ||||||
播种日期(中原): | 食用日期(中原): | 繁殖方式: | 土壤: | 水分: | 肥料: | 病虫害: | |
头伏萝卜二伏菜,末伏里头种荞麦。(公历7月中下旬种萝卜,7月底8月初种白菜) | |||||||
小暑(7月6-8日) | 小暑意为天气开始炎热,但还没到最热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六月节……暑,热也,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小也。中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:“一候温风至;二候蟋蟀居宇;三候鹰始鸷。”小暑时节,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风,风中都带着热浪。《诗经·七月》中描述蟋蟀“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,九月在户,十月蟋蟀入我床下。”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,由于炎热,蟋蟀离开了田野,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;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高空活动。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,盛夏开始,气温升高,并进入伏旱期,而华北、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。 | ||||||
播种日期(中原): | 食用日期(中原): | 繁殖方式: | 土壤: | 水分: | 肥料: | 病虫害: | |
大暑(7月22-24日) | “大暑”表示炎热至极。根据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所记:“六月中,……暑,热也,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大也。”大暑三候为:“一候腐草为萤;二候土润溽暑;三候大雨时行。”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,大暑时,萤火虫卵化而出;天气开始闷热,土地变得潮湿;时常有大的雷暴雨出现,致使暑湿减弱,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。 | ||||||
播种日期(中原): | 食用日期(中原): | 繁殖方式: | 土壤: | 水分: | 肥料: | 病虫害: | |
立秋(8月7-8日) |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,意味着秋天的开始,暑去凉来,禾谷成熟。根据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所记:“七月节,立字解见春。秋,揫也,物于此而揫敛也。”立秋三候为:“初候凉风至,二候白露降,三候寒蝉鸣”。立秋后,小北风带来丝丝凉意;昼夜温差使空气中的水蒸汽凝结,形成植物上的露珠;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,好像告诉人们酷热已经过去。此时,中国很多地方仍处在炎热的夏季,“秋老虎”余威还在。有不少年份,立秋热,处暑依然热,故有“大暑小暑不是暑,立秋处暑正当暑”的说法。 | ||||||
播种日期(中原): | 食用日期(中原): | 繁殖方式: | 土壤: | 水分: | 肥料: | 病虫害: | |
立秋栽葱,白露种蒜。农历七葱八蒜。 | |||||||
处暑(8月22-24日) | 处暑,即为“出暑”,是炎热离开的意思。处暑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。处暑节气,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。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。 [8]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处暑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,气温逐渐下降。处暑节气的物候特征是:“一候鹰乃祭鸟;二候天地始肃;三候禾乃登。”意思是,此时老鹰开始捕猎鸟类,万物开始凋零,五谷成熟的季节到了。处暑节气之后,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,早晚已有浓重的凉意,白昼时间减少。 | ||||||
播种日期(中原): | 食用日期(中原): | 繁殖方式: | 土壤: | 水分: | 肥料: | 病虫害: | |
萝卜 | 处暑萝卜白露菜。头伏萝卜二伏菜。 | ||||||
白露(9月7-9日) | 白露是秋天第三个节气,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开始。俗话说,白露秋风夜,一夜凉一夜。自白露节气开始,季风交替,夏季季风逐渐被冬季季风代替,冷空气逐步南移,天气明显变得凉爽。根据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所记:“八月节……阴气渐重,露凝而白也。”,此时天气逐渐转凉,夜间水汽凝结在叶子上面,清晨时分结成露珠。古人以四时配五行,秋属金,金色白,故以“白”形容秋天的露水。白露三候是:“一候鸿雁来;二候玄鸟归;三候群鸟养羞。”鸿雁和燕子等候鸟开始迁移避寒,百鸟纷纷开始储备过冬食物。 | ||||||
播种日期(中原): | 食用日期(中原): | 繁殖方式: | 土壤: | 水分: | 肥料: | 病虫害: | |
白菜 | 处暑萝卜白露菜。头伏萝卜二伏菜 | ||||||
立秋栽葱,白露种蒜。农历七葱八蒜。 | |||||||
秋分(9月22-24日) |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,秋分当日太阳直射赤道,全球各地昼夜等长。秋分有祭月、吃秋菜等风俗。中国古代也将秋分分为三候:“一候雷始收声;二候蛰虫坯户;三候水始涸”。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,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,所以不再打雷了。秋分之后,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,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。 | ||||||
播种日期(中原): | 食用日期(中原): | 繁殖方式: | 土壤: | 水分: | 肥料: | 病虫害: | |
寒露(10月7-9日) | 寒露节气是天气转凉的象征,如俗语所说,“寒露寒露,遍地冷露。”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秋季,南方地区气温持续下降,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,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也开始飘雪。海南和西南地区此时一般是秋雨连绵,少数年份江淮和江南地区也会出现阴雨,对秋收秋种有一定影响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”寒露时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,地面的露水快要凝结成霜了。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:“一候鸿雁来宾;二候雀入大水为蛤;三候菊有黄华。”意思是说:鸿雁排列成队大举南迁;深秋天寒,雀鸟都不见了,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,而贝壳的条纹、颜色与雀鸟相似,以为是雀鸟变成的;此时菊花普遍开放。 | ||||||
播种日期(中原): | 食用日期(中原): | 繁殖方式: | 土壤: | 水分: | 肥料: | 病虫害: | |
小麦 | 秋分早,霜降迟,寒露种麦正当时 | ||||||
霜降(10月23-24日) |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、初霜出现的意思,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。 [67]时值深秋,夜间地面上散热很多,温度骤然下降,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表面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,有的成为六角形的白色霜花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九月中,气肃而凝,露结为霜矣。”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:一候豺乃祭兽;二候草木黄落;三候蜇虫咸俯。意思是说,豺开始捕猎;树黄叶落;蜇虫也藏入洞中不动不食,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。 | ||||||
播种日期(中原): | 食用日期(中原): | 繁殖方式: | 土壤: | 水分: | 肥料: | 病虫害: | |
莴苣 | 莴苣在寒露,不愁来年收 | ||||||
立冬(11月78日) | 立冬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起始。立,建始也;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。立冬,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,万物进入休养、收藏状态。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。 [13]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:“一候水始冰;二候地始冻;三候雉入大水为蜃。” 此时,水已经能结成冰;土地也开始冻结;野鸡一类的大鸟不多见了,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雉类线条、颜色相似的大蛤。 | ||||||
播种日期(中原): | 食用日期(中原): | 繁殖方式: | 土壤: | 水分: | 肥料: | 病虫害: | |
小雪(11月22-23日) |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,冬季第2个节气,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,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。小雪节气的到来,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、降水量渐增。 [9]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十月中,雨下而为寒气所薄,故凝而为雪。小者未盛之辞。” 小雪物候为:“一候虹藏不见;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;三候闭塞而成冬。” 天空中的阳气上升,地中的阴气下降,天地闭塞进入寒冬。 | ||||||
播种日期(中原): | 食用日期(中原): | 繁殖方式: | 土壤: | 水分: | 肥料: | 病虫害: | |
大雪(12月6-8日) | 大雪的到来,预示着天气更加寒冷。这时,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℃或以下,在强冷空气前沿,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,通常会降大雪,甚至暴雪。根据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大雪,十一月节,至此而雪盛也。”大雪三候为:“一候鹖鴠不鸣;二候虎始交;三候荔挺出。”此时天气寒冷,寒号虫(一种鸟名)停止鸣叫;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;荔,又作蠡,即马薤,一种药材,因感受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。 | ||||||
播种日期(中原): | 食用日期(中原): | 繁殖方式: | 土壤: | 水分: | 肥料: | 病虫害: | |
冬至(12月21-23日) | 冬至这天,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,几乎直射南回归线,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最短,且越往北越短,黑夜最长。“吃了冬至饭,一天长一线”,冬至后,白昼时间日渐增长,而夜晚渐渐缩短。中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,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,天文学上也把“冬至”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。 [71]根据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,冬至三候为:“一候蚯蚓结,二候麋角解,三候水泉动”。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,此时阳气虽已生长,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,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;糜与鹿同科,却阴阳不同,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,所以为阴,而冬至一阳生,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;山中泉水开始有涌动之势。冬至开始数九。一九二九不出手;三九四九冰上走;五九六九,沿河看柳;七九河开,八九雁来;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地走。 | ||||||
播种日期(中原): | 食用日期(中原): | 繁殖方式: | 土壤: | 水分: | 肥料: | 病虫害: | |
小寒(1月5-7日) | 小寒的到来,标志着天气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。根据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所记:“十二月节,月初寒尚小,故云,月半则大矣。”小寒三候为:“一候雁北乡,二候鹊始巢,三候雉始鸲”。古人认为大雁顺阴阳而迁移,此时阳气已动,大雁开始向北迁移;喜鹊开始筑巢;雉因感到阳气生长而鸣叫。 | ||||||
播种日期(中原): | 食用日期(中原): | 繁殖方式: | 土壤: | 水分: | 肥料: | 病虫害: | |
大寒(1月20-21日) | 大寒寒潮南下频繁,是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,风大、低温;北方正值“四九”天气,黄河以北积雪不化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,至此,节气轮回,下一个节气就是立春,新一轮的循环往复即将到来。 [73]根据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,古时将大寒分为三候:“一候鸡乳;二候征鸟厉疾;三候水泽腹坚。”就是说,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;而鹰隼之类的猛禽,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,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猎物,以补充能量、抵御严寒;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,此时的冰最坚实、最厚。此外,江南一带有二十四番花信,“一候瑞香,二候兰花,三候山矾”,也被作为判断大寒的重要标志。 | ||||||
青菜 | |||||||
黄瓜 | |||||||
辣椒 | |||||||
茄子 | |||||||
生菜 | |||||||
苋菜 | |||||||
葱 | |||||||
西瓜 | |||||||
西红柿 | |||||||
豆角 | |||||||
丝瓜 | |||||||
茴香 | |||||||
果树 | |||||||
苹果 | |||||||
梨 | |||||||
核桃 | |||||||
药食 两用 | |||||||
琵琶 | |||||||
金银花 | |||||||
无花果 | |||||||